足弓與動態穩定
遠古時代人們靠著強韌的足部肌群搭配靈敏感知的赤腳南征北討,為了防止尖物與冰雪的阻擾,草鞋、皮鞋、木屐到橡膠鞋被製造出來。隨著文化演進,原本只注重功能的鞋子發展出如 法王路易十四 具裝飾價值的高跟鞋。近年生物力學與解剖醫學知識的進步,想幫助我們在鞋子外觀變漂亮的同時,兼顧原本發明來保護雙腳的功能。因此在討論該穿什麼前,應該先來認識我們雙腳的功能。
房屋有地基做穩固,車子有避震助緩衝。相比定點不動以穩定為訴求的地基,我們的足弓更像車子避震器,在提供舒適支撐的同時,講求移動的效能與經濟性。高級的SUV為不同的速度、坡度或彎道供駕駛調整懸吊;聰明的足弓則針對跑道、公路、山徑、草地也有相應調整的機制。
用解剖看人類雙腳的功能在承受體重,靜態站立時壓力在腳跟、第五蹠骨、第一蹠骨三個點。此時骨骼間仰賴小腿內外側的肌肉,腳底小肌肉,關節間韌帶,還有包覆下方的足底筋膜。如何善用各個組織完成我們的日常,適度的訓練搭配合適的足部輔具(鞋,襪,鞋墊)成為當今業界許多運動鞋與休閒鞋的課題。
圖一: 足底三點支撐
諸多下肢運動傷害該從哪裡改善?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共同性?深入研究後發現從足底筋膜、阿基里斯腱、髕股骨關節、髂脛束等組織發炎,十字韌帶拉傷到久站族的腰部緊繃都有個踩地腳內收的共通點,此時由下而上可能觀察到的有足內側縱弓塌陷、膝蓋內扣、髖內轉及對側骨盆下落。上而下,核心肌群、髖外展的臀中肌訓練是一種策略。下而上,從足弓的角度出發,讓力量更有效率地轉換是目前許多鞋廠、特製/客製鞋墊求突破的研究重點。
圖一:足底三點支撐
圖二: 膝蓋內扣圖
較明顯的結構性扁平足,好似低底盤、低避震的F1賽車;能從外型明顯看出低足弓。但更多人的狀況,其實是承受重量後才會看到足弓壓低的 “功能性扁平足”。功能性扁平足是一個如光譜較廣泛的通稱,因控制與肌力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異。當長時間的站立或跑跳運動產生疲勞,此時代償 (姿勢歪掉) 出現,轉由韌帶、關節囊等給予結構性的支撐。下肢與足弓的功能不如起初完整,關節的壓力增加、筋膜的緊繃也漸漸現行。相比身上各個關節的護具使用或肌貼支撐,在臨床應用上,鞋墊、鞋子的設計從最接近地面的足弓改善。成了許多治療師、足科專家的研究重點。
圖二: 膝蓋內扣圖
圖三: 功能性扁平足
引擎馬力的輸出要車輪與避震的配合;“支撐”與 “訓練” : 兩種生物力學辦法,是優化足弓時思考的角度。靜態站立時,支撐可從內側縱弓改善足弓與跟骨的排列;常見的訓練則有將第一蹠骨靠近跟骨的短足運動。兩種辦法很直接地避免足弓塌陷,防止膝蓋、髖、骨盆等相應失衡產生的運動傷害。有了排列穩定的下肢,各關節與周圍軟組織負荷降低的同時,運動效能也相應提升。
圖三: 功能性扁平足
大四實習與開始工作的第一年,工作的久站常累積腰部緊繃,讓我忍不住要扭開腰部紓解關節壓力。當時覺得是自己核心太弱,雖然知道自己的功能性扁平足與長期運動也造成的拇趾外翻,但當時對足弓理論一知半解又半信半疑,只是消極的面對腰部問題。直到一次試穿老闆留下來有足弓支撐的拖鞋,終於體會一整天站下來腰部無礙的感覺。
針對功效,實驗室除了把資料紀錄與呈現,更重要是用統計結果分析個體差異下效果是否仍通用。陽明大學 王子娟 老師的研究生就使用腳底壓力墊測試傳統藍白拖與兩款 ATTA 品牌具足弓加高 EVA 材質拖鞋靜態站立與動態行走時,腳底壓力大小的差異。並依功能性解剖觀點將足區分前、中、後三個面向分別分析。針對六人的分析結果顯示,兩款足弓加高 EVA 材質的拖鞋在各方向的足壓皆較低。可見特殊的裁切與鞋底材質的選擇能均勻釋放壓力,達到改善下肢生物力學表現的可能。
文: 馬拉松治療師 林世奇
圖: 陽明大學王子娟教授 / 生活不倒翁 /馬拉松治療師 林世奇
文章經同意馬拉松治療師 林世奇 轉載使用